金剛經淺易卷十

Colours.gif (15138 bytes)

本卷經文及連結

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

「須菩提!若有人言:『如來若來、若去;若坐、若臥。』是人不解我所說義。何以故?如
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」


一合理相分第三十

「須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;於意云何?是微塵眾,寧為多不
?」須菩提言:「甚多。世尊!
何以故?若是微塵眾實有者,佛則不說是微塵眾。所以者何
?佛說微塵眾,即非微塵眾,是名微塵眾。
世尊!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,則非世界,是名
世界。
何以故?若世界實有者,即是一合相;如來說一合相,則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」
「須菩提!一合相者,則是不可說,但凡夫之人,貪著其事。」

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

「須菩提!若人言:『佛說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。』須菩提!於意云何?是人解我
所說義不?」「不也,世尊!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。
何以故?世尊說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
壽者見,即非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是名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。」
「須菩
提!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於一切法,應如是知、如是見、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

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來說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 。」


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

「須菩提!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菩提心者
,持於此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、讀誦,為人演說,其福勝彼。
云何為人演說?不取於相
,如如不動。
何以故?一切有為法,如夢、幻、泡、影;如露,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
佛說是經已,長老須菩提,及諸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一切世間天、人、阿修羅
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
須菩提,若有人言,如來若來若去,若坐若臥,是人不解我所說義,何以故?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

學經一定要前後理路貫通,但是理路最不容易貫通,惟是世尊一定是貫通了理路才為人說法,不會前後脫節,前文後理,必定有所關連。

上來不貪著果報,不受生死,放下三界,然後從行住坐臥四威儀中,識取根源去,所謂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,寂滅現前」,得成於忍。

須知法身如來,是無來去坐臥之相,若有人言,法身有來去坐臥之相,是人不解如來說法之義。

法身無來相,「無所從來」,到人間不來而來,來成正覺。

法身無去相,「亦無所去」,無去而去,示現涅槃,普利群生。

留意「無所從」,我們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是從那一個地方來?大家不防觀一下。當觀之時,觀不到來處,但觀到「無所從」。在「無所從」之中,凝住十分鐘、半小時、一小時、甚至一天、多天,照顧「無所從」之境---無所從而從,從妄入真---妄想、煩惱,無所從來,妄想煩惱空。如是我相空、世界空、虛空空、山河大地空,「無所從」亦空。

即「無所從」就是功用,能夠消滅情識,情識滅盡,就能悟道。

念楞嚴咒亦如是,看一看楞嚴咒每一個字音從那個地方來---「無所從」---半小時的無所從,一小時的無所從,世界空、妄想空、業障空、凡情執著亦空。

修行如何修?識取「無所從」。無所從而念佛、無所從而持咒、無所從而行路、無所從而坐禪、無所從而拜佛、無所從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若有所從來,是外道法。

「無所從」,是從凡入聖的境界,是菩提路。

般若經云:「無生法無來無去,無生法即是佛;無滅法無來無去,無滅法即是佛。」是故法身如來無所從來,來無來相;法身亦無所去,去無去相。

所以悟道之人,借色身之假,修法身之真。如何借假修真呢?例如雪峰禪師悟道後,在寺內當飯頭,與大眾結緣修福;龍褲國師悟道後在大路邊施茶;六祖碓米供眾;都是悟到色身如幻,借如幻之色身,修無漏之福,而法身如如不動,無所從---無燒飯、施茶、碓米等事。


須菩提,若善男子善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,於意云何,是微塵眾,為多不?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。

善男子善女人,於四威儀中,以般若觀照,觀照得力,照見世界空,碎為微塵。微塵為因,世界為果,一切世果,皆由妄念微塵所造,善妄念微塵造三善道的世界,惡妄念微塵造三惡道世界,「不動」的妄念,造四禪天及無色界天,五濁的妄念,造娑婆世界。

若碎大千世界,就可見到妄念微塵,亦可以知道這些妄念是善、是惡、還是不動。

坐禪的人,先空身體,當身體空時,無數的妄想立即湧現出來,但是般若的觀照力,令妄想起得快亦滅得快,好像水泡一樣,一冒上水面,立即又滅去。妄想微塵即生即滅,不能久住。若無般若的觀照力,一個妄想起,可以令我們打一個小時、甚至打一天的妄想。以般若觀照,妄念微塵隨生隨滅,根本就分不出究竟它們是什麼妄念,是貪、是瞋、是痴、還是善,只知道它們生生滅滅。就是因為這些生生滅滅的妄念微塵,障蔽了我們的慧眼,不能見自己的清淨佛性。若想見性,必定要一網打盡這些妄念微塵,妄念空,變為清淨微塵,就是我們的清淨心。

以般若力觀三千大千世界,碎為微塵,佛問須菩提:「是微塵眾多否?」須菩提答言:「甚多,世尊。」


何以故 ?若是微塵眾實有者,佛則不說是微塵眾。

妄想微塵雖然多,但不是實有,若是實有而不虛妄,佛則不說它們是微塵眾。既然妄念不是實有,那麼就是妄念如塵若沙的多,我們也不須要害怕。


所以者何?佛說微塵眾,即非微塵眾,是名微塵眾。

以般若觀之,妄念微塵無自性,無自性故空,空故「即非微塵眾」。妄念微塵空,轉為清淨微塵,故云「是名微塵」。


世尊,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,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

世界由妄念微塵合成,妄念微塵空,世界亦空,世界空,即非世界。念佛人若能空五濁世界,便見淨土世界,五濁世界空,佛國土便現前,是名清淨世界。


何以故?若世界實有者,則是一合相。

雖然世界是果報,亦不過合諸法而為一相。例如五蘊和合,故有眾生世界;四大和合,故有人體世界;父慈子孝一合相,而建立父子世界;兄友弟恭一合相,故有兄弟世界;朋友互相信任,故有朋友世界;禮義廉恥五常三綱和合,故有人類世界;鳧雁鴛鴦蜂蟻蛇蟲,各各和合,故有它們的世界。

悲智和合,是佛的世界,乃至出家人六和合,是僧寶一合相。


如來說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

雖然和合一相,若見有和合相,即非和合;若不見有和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

例如人體,百骸、四肢、五臟、六腑和合,但彼此不相知,不見有各別體,各各無成見,不見有百骸和合,即非和合,是名和合。

如來說一合相,以般若觀之,法法皆空,物物無性,彼此忘我,自他無執,各無成見,如水乳合,即非一合,是名一合相。

六波羅蜜是菩薩一合相,,惟是布施即非布施,乃至般若即非般若,六波羅蜜即非六波羅蜜,不見有和合可得,證菩薩無生法忍,是名一合的實相。


須菩提,一合相者,則是不可說,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。

一合相的理,就是諸法的寂滅相,本來不可以言宣,故云「則是不可說」,亦不可思。但凡夫之人,處處貪著事相,生種種分別,與法相歪,致令情生智隔,想變體殊。實際居在目前,翻作名相之境,涅槃變作生死,可悲可嘆,所以佛教眾生正知正見。


須菩提,若人言,佛說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須菩提,於意云何,是人解我所說義不?不也,世尊,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。

世人無正知見,無我中見我,無人而見人,無眾生而見眾生,無壽者而見壽者,以四見故,迷失正見,沉輪生死,不能自拔,故佛慈悲,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,以楔出楔,拔一切眾生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。所以佛問須菩提:「如來說四見,如來心內有四見否?」須菩提答言:「不也,世尊,若說有,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。」

楞嚴經云:「知見立知見,即無明本,知見無知見,斯即涅槃。」見而立見,是頭上安頭,就是無明本。

佛及眾生都有見,惟是佛見而無見,眾生見而有見,以有見便有無明。

有見即有相,有相便有執著,有著便有分別,有分別則起貪瞋痴煩惱,有貪瞋痴則造罪,一造罪便入生死受苦。以上種種,皆因見而有見,是故見而有見是無明本。

見而無見,無見則無相,無相則無執著,無執著則無分別,無分別則無煩惱,無煩惱則不作業,無業即無生死,無生死就是涅槃。是故見而無見,斯即涅槃常樂我淨。


何以故,世尊說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即非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是名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。

世尊說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以般若觀照之,我見不可得。不可得的我見,無我見相,當下是自己的佛性,是名真我見。

世尊說人見,以般若觀照之,人見不可得。不可得的人見,當下就是般若無漏智,本自具足,是名真人見。

世尊說眾生見,以般若觀照之,眾生見不可得。不可得的眾生見,本無煩惱,是名清淨眾生見。

世尊說壽者見,以般若觀照之,壽者見不可得。不可得的壽者見,是一切眾生性,本不生不滅,是名清淨壽者見。


須菩提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於一切法應如是知,如是見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

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,於一切法:

應如是知---知一切法無我,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。

應如是見---見一切法都是般若,無漏智性,本自具足。

如是信解---信煩惱本來空,解一切法不生不滅,法壽無量。

若能如是知、如是見、如是信解,則離四相。四相空,菩提心現前,即可發菩提心。菩提心內具足一切佛法:三身、四智、五眼、六通、六波羅蜜、十力、四無所畏、慈悲喜捨、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、紫磨金色身,菩提心內全都具足。具足已,更不必再生起三藏十二部的法相,故云「不生法相」,因為已經到家了,所以不須再生法相,所謂到岸不須船。


須菩提,所言法相者,如來說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

諸法本來離名離相,諸佛為法安名,故有法相。相以表法,眾生依法相修行,悟道時,法相空,「即非法相」,是名真實法相。若法相未空,不名真實法相。悟道後,法相立亦得,不立亦得。


須菩提,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發菩提心者,持於此經,乃至四句等,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,其福勝彼。

現在較量一下般若的功德,以世上最珍貴的七寶與般若較量:

般若無為,七寶布施是有為法,有為法則有生、住、滅三相,布施是生,受福德的果報是住,福盡就是滅。

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發無上菩提心,在菩提心內,執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或只受持四句偈,時時觀照,起方便般若為人演說,令人得般若,般若福無漏無盡,自然勝以七寶布施的有漏福。


云何為人演說?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

能說者、聽法者,及所說之法都是有相,但切不可取相,不取相即離相,離相即空。

如如不動者,表說法時,不以生滅心來說,亦不以希望心、好勝心、乃至不以任何有所得心而說,心空---前心空、後心空,前後心一如---就是如如不動,任運從容,隨緣演說。

簡單的說,不取有為,有為法空,當下就是無為。無為即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,是講金剛經的條件。


何以故

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

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

金剛經示導我們修行,應從有為下手,有為空,即入無為。如何空有為?

觀有為法如夢---無明不覺故有生死,生死大夢阿誰自覺?祖師云:「眼若不睡,諸夢自除;心若不異,萬法一如。」一如者,無明夢醒也。永嘉禪師云: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」生死夢中有天堂、地獄、有人天、有餓鬼畜生、有三界。古人云:「大夢誰先覺,生平我自知。」自知者,徹悟也。人生眼前一切一切,何曾不是夢?聖人生死夢醒,所以不執著,因此無有是非憎愛、冤親人我等事;凡夫不知是夢,所以執著有是非、人我、憎愛等。

觀有為法如幻---幻指心識,經云:「心如工畫師,畫種種五陰,一切世界中,無法而不畫。」七佛偈云:「身從無相中受生,猶如幻出諸形像,幻人心識本來無,罪福皆空無所住。」由心識幻出男女老少、七寶樹林、蓮池花卉、山河大地,皆由心造成,一切如幻。

觀有為法如泡---泡指妄想,妄想如水泡般不真實,即起即滅。

觀有為法如影---影指業,無論善業惡業,罪業福業,如影隨形,歷劫相隨,形端影直,形歪影斜,若無形,便無影。

觀有為法如露---露指今生果報,無論是苦樂榮華,貧富貴賤,皆不長久。

觀有為法如電---電喻世智辯聰,如閃電一樣,靠不住,聰明不敵生死,乾慧豈免輪迴,枉用心機。

若能作如是觀,有為法空,無為現前。無為無相,無相則無取,無取即其心如如不動,就可以為人演說般若。


佛說是經已,長老須菩提,及諸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、一切世間、天人阿修羅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
須菩提是當機眾,亦是發起眾;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是結緣眾,天、人、阿修羅、是影響眾。

文中一切世間是指有情世間。有情世間中,只有天、人、阿修羅三善道的眾生,才可以聽聞般若經;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此等三惡道的眾生,罪業深重故,不能參聽般若經,若得聞般若經,即能出離三惡道。

當時法會大眾,聽聞般若經後,皆大歡喜,能信般若、能受持般若、能奉行般若。未發菩提心者發菩提心,已發菩提心者修菩提行,已修菩提行者證菩提果。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解釋已竟。

(全文完)

註釋


聖一法師講

compass.gif (308 bytes)

docsrigh.gif (1286 bytes)

[目錄]

[前頁]

[後頁]


[返回主頁]